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一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《乌鸦喝水》集体教研后的思考

《乌鸦喝水》集体教研后的思考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《乌鸦喝水》集体教研后的思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周健雅

【感谢您浏览人教小语资源网!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!本站(人教小语资源网)网址是www.pepxiaoyu.cn】



林智群老师执教的《乌鸦喝水》是一篇老教材。许多老教师都上过,也不乏精品课。今天的执教虽谈不上精品,但有几点是值得学习的,首先从课改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,教师做了较多努力。引导学生学习评价,就一年级学生来说,要想达到很深很准的评价是不可能的。但课堂上教师敢于大胆的使用评价进行导读,特别是让教师的范读作为学生评价的靶子,不能不说是课改给教师带来的一种课堂活力。教师敢于亮丑,学生敢于驳丑或敢于面对老师说话,是过去的课堂所不曾有的。第二,教师对如何品词,作了较有价值的探索。例如对“渐渐”一词的理解,先让学生换词,然后通过演示,带着“石子放进去了,水会怎么样”的问题看懂水“渐渐”升高是怎么回事,再用造句进行巩固,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该句子。这样由浅入深的练词方式,应当是我们应该经常应用,并让学生熟练掌握的训练方式。执教者为其他教师做了教好的示范。第三,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出发,让学生学习就课题进行大胆提问,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摆在黑板,让学生按问题读懂课文,既进行了质疑方法的训练,培养了学生质疑的意识,还为学生逐渐形成在目标指导下读书的习惯打下基础。 

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一节课,我认为有几点是值得注意修改或研讨的,第一、就评价方式来说,评价什么?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应非常明确,并不是为显示评价而进行评价。如就1、2组评价3、4组“读得怎么样?”这一评价,这个“怎么样”就比较宽泛,学生不易掌握,教师也不易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训练层次,达到学会评价的目的,有可能一直到六年级,都停留在原来一年级时候学会的评价方式上。这样还不如把“怎么样”改成“说说你的意见”,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声音响亮,到读得准确,读得流畅。直至引导到有感情品析、有感情朗读上。一年级刚开始学习评价时,第一层次目标,完全可以定位在读准字音、读正确(不添不漏)、声音响亮上,然后从会断句上对逻辑停顿或情感停顿进行训练。一年级的有感情朗读,主要还是感性的,模仿型的,能够在提示语或教师的提示、示范下,初步感悟重读,延缓,抑扬顿挫等即可,并非一定要把读的技巧说出来。第二,对词的品析,就低年级来说,我认为只要学生能从文本中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也就算达到目标了。稍高一些要求可定位在把这些重点的,体观文章内含的词语,通过练习,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可,并非一定要学生说出准确的意思。但教师应当有这样的意识: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,注意把一些相关联的词语联系起来,创造学生说话、写话的机会。说话、写话可以是复述型的,也可以是创新型,创新型的也不能要求太高,只要能以文本为说话原形,带出自己的思考,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。第三、就本文的板书而言,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单线发展的,不存在两条线发展的迹象,教师采用这样的板书终觉不妥。
教师板书:           不着
         乌鸦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着了
这板书,初看起来,是比较简洁,好象也能说明一些问题。但结合文本仔细考虑,我们不难发现,故事发展是这样的,乌鸦口渴找水,找到水却喝不着,在喝不着的情况下,想办法,喝到水。文章脉络很清晰。另外,“着了”“不着”这样的板书也让人不明白,也不利于XX主词的概念(低年级基础,除写字外,最重要的是建词,让字不离词,除非单字成词)。

 联系本课与研究主题,我在思考,1.评价与品词的结合点在哪里?2.品词的层次性如何把握(不同年龄段的品析的目标应当是不同的,而目标的不统一易造成目标过高或过低,达不到品的效果,教师也不好把握分寸,学生也不易从训练中逐渐建立品析的框架。)这层次有两个含义,一是指同年段这一层,低年段,中年段,及高年段。不同年段应有不同年段的要求。苏教版的教材,好就好在其出现的知识点,不要求你在第一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并巩固,而是在今后不间断地反复出现时感悟,反复出现时感悟后才领悟,而在领悟时又比第一时间出现时所感悟的层次更高,这种‘更高’的出现是潜移默化的。教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,才不会永远是一个模式!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产生第二层次,即在同一年段或同一课文中,前后出现同一语言现象时,不能总是停留在前一个一层面上,应让学生经历“初品-----再品------精品”这样的阶段,只是这三个阶段同样需要教师把握好每一阶段的目标要求,而把握每一阶段的目标要求,即把握好每一阶段的分寸,应达到什么层次,这样教师上课时才不会忙乱,也不会在失败时过于自责或盲目的自信。
我们在集体备课时,大家就可以把相关的标准定出来,使没有执教者都明确我们的目标在哪。例如,我们读大纲,大纲中要求1.读准字音,2.正确流利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对读准字音,教师们比较容易理解,但也要在备课时给自己明确有哪些字的音易读错,平翘舌、前后鼻音及儿化、轻读的音节有哪些,这样才可以能把握好是否准了;而对于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,这几个词来说就一定应将这些要求进行深化。正确包括了哪写方面,流利应当是在正确的基础上实现的,这又包括了哪些细节,而有感情又包含了哪写方面的内容,备课时我们把这些都理顺了,相信我们定的课时目标才可以能是准确的,我们上课是才不会盲目。
实际上,一上谈的也许归结起来就是三品品什么的问题,如何品(采用什么手段方式)的问题,评价品析是否到位的问题,即内容,方式目标的问题。关于品什么的问题,不能光是认为品词、品句、品读这三个词这么简单,应根据不同问题指定品析的(字,词,句,段)例如品词:1哪写词值得品,2采用什么方法品,3品到什么程度算合适(符合学生认知特点,符合文体特点)4我们检测的标准是什么?每一次的品析都不可能面面具到,每一次都可能因学生不同、环境不同、抑或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例:《泊船瓜洲(京口瓜洲一水间)》,很多教师上课时都把“绿”作为品析的重点,但这个教师与众不同,他从诗人内心深处对“家”的情感入手,抓了“还”、 “一”、“只”、“ 又”。把“想回家”;“靠家近”“应该还”; “离家久”,“更该还”;而“思家切”,却“不得还”。这复杂的情感,分析的淋漓尽致,再析“绿”,学生对“绿”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。抓准某个点,扎扎实实的练,每练一次,都给学生突出深刻的一点,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好像给了学生一把钥匙,为学生打下迁移基础。


对教师们在评价过程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:
1、对保留学生个性问题,读“兴奋”的句子,有些学生是高昂,也有的是低沉的,只要能感受到他能体会到“兴奋”都应当是肯定的,并认为这是多种读法的表达问题。我将之归为三种情况:A、问题理解了,但无法自己读出来(表达出来);对这种情况,我们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,二要保护其自尊,激发其自信,三可以用采用对比,让其选择哪自己确认的方式,才更能让其接受,并检测其是否能理解,是否与文本产生共鸣。B、其对文本是不很理解,但模仿性很强;这种情况,应当着重帮助其理解,让他们多想为什么有些词读重音,有些地方把音拖长,或放缓速度。同样也可以让其通过对比读,选择自己认为更符合文意的读法,然后再以创设某种情景的方式让其感受,例:一只乌鸦口渴了,到处找水喝。(呀,这只乌鸦真渴呀,突出重音“口渴”,2这只乌鸦一定到过很多地方找水,突出“到处”);C、是既是能理解又能表达的那一群,对于这一群人,我们应充分利用他们,通过他们引导大家对朗读技巧中的术语的认识,每一次出现相关术语时,都可以板书出来,但并不要求学生背下来,只要让学生有印象即可。
2、对“教师的范读不仅仅在于给学生做朗读的示范,或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,更应当让教师的范读成为学生学习、领悟的航标灯。教师的范读可给学生带来启示:1、老师读得很正确,音准,说明读得认真;2、老师读得流利说明读了很多遍;3、老师读得有感情说明老师懂得了文章的感情,老师的读法让我感受了……让我们身临其境,让我们也体会到……这些范读所起的作用,应当在不同年段有不同年段所体现的要求,因而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也就可以有不同的提示,有不同的知指导。范读应因人而易,因文而容易,因不同时空而易
3.对学生的训练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年龄段间有渐进,提升,同一课、同一年龄段也应有提升。例,本次《乌鸦喝水》教学中。两次出现讨论“想办法”这样的训练,如果不能体现其层次性,则没有什么意义,而如果让后一次训练提升一下,也许就会产生不同效果。第一次为解决“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想”的问题,以此问题解决对“终于”一词的理解: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,想了许多办法,最后才想出来。而第二次讨论“想办法”是让他们在理解“是一只聪明的乌鸦”的基础上,讨论乌鸦的聪明在于它注意观察,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帮助自己解决问题。在学生理解全文后,补充这一环节,使学生进一步感受:也要想乌鸦一样学会观察周围事物,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。这样对他们提出的用吸管、把瓶子打烂、把瓶子倒斜等办法的取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【感谢您浏览人教小语资源网!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!本站(人教小语资源网)网址是www.pepxiaoyu.cn】


总之,一节课不求面面俱到,但求一课一得,每次强化一点点,让滴水穿石。

http://www.lzbqxx.com/Template/blog/more.asp?name=%D6%DC%BD%A1%D1%C5&id=5043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yinianji_486_16339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